查看原文
其他

吴华:在“国进民退”的迷茫中坚守民办教育的信念|GET2018

吴华 芥末堆看教育 2019-10-13

分享|吴华

编辑|芥末堆 9蛋


11月15日,在GET2018教育科技大会,“多维视角下,教育政策的多方理解”分论坛上,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、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吴华分带来题为《在“国进民退”的迷茫中坚持民办教育的信念》的分享。


分享主要分为三方面,分别是重建发展民办教育的观念基础; 发现发展民办教育的基本事实; 寻找发展民办教育的解决之道。他表示,民办教育既是观念变革的结果,也是制度创新的结果。过往发展情况表明,民办教育相比公办教育效率更高,选择更多,也更为公平。因此,发展民办教育并非因为公办教育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足,需要民办教育补充,而是民办教育优于公办教育。只有保持这一认识,才能坚守民办教育的信念。


以下为吴华演讲实录


观念基础:民办教育是观念变革,也是制度创新


我们知道,推动社会变革的基本力量有三种:


  1. 技术。本届大会的主题是教育科技大会,我刚刚在楼下许多展厅已经领略到了技术对教育的推动作用。当然,有些技术也会产生负作用。


  2. 制度。今年是改革开放第40年,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最重要原因,其实不是技术,是制度创新,是我们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。当然,和技术一样,这种力量也可能有其负面作用。


  3. 观念。观念看不见摸不着,影响却很大。比方说,改革开放是怎么发生的?追本溯源其实是观念变革。小平同志南巡讲话,提到市场和计划都是方式,都可以用。这么一讲,之后整个市场解放。这些思想解放推动了进步。


但和技术、制度一样,观念有时也会产生负面的作用。比如说去年,马云马爸爸说了,大数据时代,计划经济就要超过市场经济,比市场经济更好,这是胡说八道。还有强东哥也说,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出来以后,五年之内就能实现共产主义,这也是胡说八道。


包括今年,有位老兄写了一篇文章,他说民营经济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,可以退场了。这番话在社会各界引发巨大波动,以至于我们的习主席在6号进博会发言时说,有人说民营经济要退场了,这是错误的,其实在习主席之前,克强总理也说了,刘鹤副总理也说了,民营经济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。


具体到民办教育领域,我觉得,民办教育既是观念变革的结果,也是制度创新的结果。但现阶段,我们的民办教育正在面临新的挑战,以至于民办教育界都有这样一种观点,就是民办教育还要不要继续搞下去。


那么,民办教育的前景究竟如何?我们还要不要继续搞民办教育?我想分享一些我的思考。


观念基础:民办教育目前为止的存在理由——“补充论”


民办教育最开始是作为公办教育的补充存在发展的。


第一个阶段,也就是80年代到90年代初,公办教育数量不够,所以我们民办教育要出来缓解公办教育数量不足的矛盾。


到90年代中后期以后,民办教育仍然是公办教育的补充,但定位有了改变,从数量补充转向功能补充。也就是公办做一些事,民办做另一些的事。所以这个阶段,民办教育更多强调满足多样化、差异化需要。但定位仍然是补充。


这个“补充论”不是我编出来的,是政府文件明确提出的,文件提出,公办学校是主体,政府办学是主体等等。所以目前我们学界、政府和社会主流舆论都是把民办教育放在一个补充的位置。此外还有一个有力证据是,目前我们公共财政资金99%用在公办学校,1%用在民办学校。从这点来看,政府肯定是把它作为补充的。你可以设想一下,如果不是补充,它能得到1%吗?所以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。


但现在问题是什么?数量补充方面,我们的政府钱多了,而且公办学校从2002年开始到现在,减少了30万所。这说明公办教育数量不足的矛盾有所缓解,那这样一来,还需要民办学校发挥数量补充的功能吗?


从功能上来说,我们的公办教育也在进行变革,比如“管办评分离”、“放管服改革”,都是变革,都在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,所以这样一来,公办教育也将会给社会提供更多选择性。在这个情况下,还需要民办学校补充吗。


所以从2016年,民办教育实行分类管理改革以后,政府对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  加大了扶持力度,大家就会有意见。大家觉得民办教育还要政府的钱,真不公平。大家觉得政府把钱投给民办教育,不如发展公办教育。


我可以现场调查一下,现场有谁赞成这类观点?没有人,我感到非常高兴。因为这个观点肯定是错的,至于为什么是错的,我等会儿会说。但是既然有这种观点出现,说明我们原来建立在“补充论”基础之上的民办教育发展逻辑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。


因此现阶段,民办教育要发展,就要寻找新的发展动力。


基本事实:民办教育贡献几何


民办教育现在究竟是一个什么情况呢?


据统计,2017年,民办教育学校数约18万所,占学校总数的1/3;民办学校在校生5100万,占学生总数的1/5。也就是说,3所学校里有1所是民办学校,5个学生里有一个在民办学校读书。这样的规模已经不算小了。


2017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


抛开规模,我们对民办教育还有一个基本判断,那就是民办教育是改革开放40年来教育领域最重要的制度创新。这一点我们可以对照前面讲的改革开放,改革开放最重要的创新是什么?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,之后的一切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。


民办教育也是如此。民办教育的出现打破了公办教育的垄断,成为推动社会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。包括增加教育供给、优化资源配置、扩大教育选择,激发系统活力、改善教育公平等等。


其中,民办教育改善教育公平这一点是我们社会,包括学界存在疑问的,他们常说民办教育破坏教育公平,这一点其实是彻头彻尾的误解和误导。


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讲清这个道理。为什么说民办教育对教育公平有正面作用?


一方面,民办学校的存在让政府可以有更大的力量、更多的金钱支撑公办教育。民办教育帮你承担一部分钱,那这部分钱就可以用于扶持薄弱学校,援助欠发达地区,帮助弱势群体。这个过程我们把它叫做帕累托改进过程,有人情况变好,没人情况变坏,所以在这个过程中,民办教育对教育公平只有正面的,没有负面的。


贡献的另一方面,我们可以看2002年、2012年两个时间点。


2002年以来,民办教育提供了4.6亿人年的教育服务;为什么选2002年?因为2002年是《民办教育促进法》立法的那一年。接着,2012年以来,民办教育提供了2万亿以上的财政贡献,也就是说,如果民办学校关门,政府将要多付出2万亿以上的财政支出,才能支撑我们目前民办教育提供的公共服务。为什么选2012年?2012是我们习主席执政的一年,所以这两个时间点都具有特别的历史意义。


基本事实:民办教育更公平、更有效率、选择更多


从上面这些情况、事实来看,民办教育能够做出这么多的贡献,应该是一个值得肯定的。但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,既然民办教育的很多功能,公办教育也能够承担,为什么不用公办教育替代民办教育呢?


下面我来回答这个疑问。


我们发展民办教育,其实是在两种制度中做一个选择,原来我们叫“补充论”,现在我们有一个新的说法,叫做“组成论”。


“组成论”听起来不错,公办发挥它的优势,民办发挥它的优势,大家共同发展。但是碰到资源配置的时候,二者一定会发生矛盾。比如说,这个钱到底投到公办还是投到民办,你必须做出选择。投到民办的理由是什么,投到公办的理由是什么?我想有一个理由,什么理由呢?


假设我现在不是将民办和公办做比较,而是对教育系统一和教育系统二做比较,那么,只有当我们认为,教育系统一优于教育系统二的时候,我们把钱更多投在教育系统一才是大家可以接受的。


其实在我看来,这个教育系统一就是民办教育,它比公办教育在制度上存在着更广泛的制度优势,但我们一旦把这个一和二拿掉,变成民办和公办,大家就觉得这个不能接受了。为什么不能接受?因为在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中,你想到“公”,就是好的,“私”就是坏的。其实“公”有可能变成最恶的“私”,“私”往往是最好的“公”。


我们先看一下,这是2002到2017年,我们国家在校生人数的变化。我们上面一条线是全国在校生总数,基本不变,后面稍微有一点提升,在校生总数增加了。下面的柱状是民办学校的在校生大幅度增长,它意味着在这个过程当中,公办学校在校生减少。学校数的情况也是一样,公办学校减少了接近30万所,民办学校增加了12万所。所以最终结果是,我们总数减少了大概18万所。


2002—2017中国(大陆)民办学校学生占比


我们再把这些信息整合一下。第一个,在2002到2017年之间,民办学校学生数增加了近4000万,公办教育减少了28万所,学生数减少了25000万,多的时候到40000万。但我们看从2002到2017年,公共财政教育经费从3500亿增加到35000亿,增加了10倍。99%的钱用在公办学校,在02年的时候,民办学校还不到1%,现在大概是1%左右。2002年的时候,民办学校得到的公共财政经费大概只有0.3%左右。99%用在公办,1%用在民办。


2002—2017中国(大陆)民办学校占比


大家仔细琢磨一下这件事情,我相信这样的数据如果在明年两会上被人大代表提出来,我们的相关部门负责人会比较尴尬。为什么尴尬,你多花10倍的钱多出活儿了吗?你不但没有多出,还少出了。你学生少了2500万,学校少了30万,但是钱多花了10倍,你不要给全国人民一个交代吗?民办只用了1%的钱,但是给社会提供了接近20%的公共教育服务。说明我们民办教育相比公办教育,能够用更少的钱提供更多的服务,效率上远高于公办。


民办为什么比公办更有效率?在微观层面,它的道理非常简单,一切不满足人民需要的民办学校都将被市场无情的淘汰。就像我们下面那些参展企业,明年又会换了一茬,为什么?不符合市场需要就淘汰,没什么情面可讲。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活下来的就会更适应市场需要,更满足人民需要。这是微观机制。


宏观上说,民办教育从家长口袋里把钱掏出来,直接提供教育服务,是两个主体之间的平等交易。公办教育是政府先收税,但这个收税并不简单是收税,我们全国税务系统大概几百万人,这几百万人在消耗。收税是有税务成本的,收上来以后还要消耗,他要通过我们的财政体系再把它分配,这个行政管理体系也要消耗。接着再到学校去,所以它增加了一个中间的征收和配置环节。我们知道,任何一个中间环节的增加都就导致资源的耗散。所以在宏观上,民办教育也会高于公办教育的这样的资源配置效率。


所以无论微观还是宏观,民办教育效率上都要高于公办教育。


而从第二方面来看,民办教育比公办教育提供的选择更多。我们要用信息化推动现代化,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多样化、选择性、自由度增加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,是个体自由增加的历史。选择性对于现代教育来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,但是公办教育因为各种原因,它的选择性不如民办教育。


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。一方面,民办教育的生存压力使它在生产端就会比公办教育有更多选择性。其次在消费端,受目前“零择校”政策影响,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、青少年没有选择权。比如说我们有100所义务教育学校,对于每一个家长来说,除了搬家,否则只能选择其中一个。但民办学校对于家长来说,100所学校可以提供100个选择。最后而对学校来说,公办教育在学校之间必须接受“公平约束”,同级同类公办学校需要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,不可能、也不应该形成足够的多样性。


第三,民办教育比公办教育更加公平。我们为什么会觉得民办教育不公平呢?误解在于,我们认为凡是有差异就是不公平。错。公平的本意是同样的人同样对待,所有各种说法最终都必须要回归到这一点,同样的人同样对待。什么叫同样的人呢?权利平等的个体,权利平等的主体。什么叫同样对待?没有人多吃多占,也没有人吃亏,没有人享受特权,也没有人被歧视。它的前提是权利平等,没有这个前提公平问题是不存在的。那我们在什么情况下是权利平等的?在没有公共资源的情况下。不公平是因为公共资源产生的,因为公共资源分配不均,所以不公平。这个社会没有公,就没有不公平。当然可能会有其他问题。


按照这样一个逻辑,我们再来看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之间,谁公不公平?是公办学校,公办学校非常容易受到不公平的困扰,因为公共资源很难得到完全平衡的、平均的、平等的分配。


这里提供一个事实。我们今天在北京开这样的一个会,我们就提供给大家一个北京的案例。在座各位去过中关村三小万柳校区的请举手?去的不多。它是北京最好的公办小学之一,我去了,去了以后什么感觉呢?两个字,震撼。我在全国去过的中小学有几千所,所以并不是只看到农村的学校,城里的学校也有。但怎么衡量这所学校带给我的震撼呢?秒杀我们浙江大学,碾压我们浙江大学。


大家没有去过的可以去看一下,不单纯是硬件条件,它的管理水平、教育理念,学习空间的设计,确实碾压我们浙江大学。甚至碾压北大清华。好不好?非常好,问题在于它是公办的。它公办的就不好,为什么?因为海淀区并非只有这一所公办小学。对于那些没有在这种学校读书的,在别的公办学校读书的孩子来说公平吗?那显然不公平的。而这种不公平在全国每一个县都存在。而且这还不是反差最大的,还有更大的,只不过我们没有拿出来说而已。


从这个事例,我们作出第一个猜测,这个猜测或许会颠覆传统思维,但的确基于事实,那就是公办教育是不公平的。


但这并不是说政府不想让它公平,政府想让它公平。从2013年开始,政府启动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国家验收,到了2017年,已经通过了2400个县左右的国家验收,通过验收意味着你达到了基本均衡。


教育部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报告


以上海为例,上海是全国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,也是全国最先通过省级区域验收的。中间有一个色块,我们看上面表格有八项观测指标,我们通过八项观测指标判断,来衡量这个区域学校之间的均衡化程度,这是观测点。在左边有项统计指标,一项叫区县均值,一项叫差异系数。这是什么意思呢?我们看一下。区县均值和差异系数,我们一乘就得到了另外一个极其关键的统计指标,叫标准差。我们看一下什么含义。作为一个粗略的估计,一组样本数据它的95%的数据都会落在平均数上下两个标准差之内,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标准差估计样本数据的分散程度。95%的数据,一头一尾四个标准差,99%的数据一头一尾6个标准差,68%的数据一头一尾2个标准差。


上海市区县(部分)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


你任意选一个县,一乘,然后在均值上面加两个标准差,均值下面减两个标准差,你会得到什么?你会得到学校之间的区间差距,也就是学校之间的这一项观测指标可以相差3到8倍。


其实还有更简单的测算办法,因为我们的差异系数就是用标准差除平均数得出来的。往上加两个标准差,往下减两个标准差,也就是说从0.4,往上加两个变成1.6,一定会相差至少四个标准差,相当于四倍,不是四个标准差。这是我们通过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验收的情况,尚且如此。没通过的差异系数只会更大。


河南省33个县(部分)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差异系数表


所以我们从以上三个方面,公平、效率、选择性,都得出民办教育优于公办教育。


信念:民办教育优于公办教育


有人或许会说这件事情很复杂,没有你说的这么简单。是的,在现实世界中肯定有更多因素需要考虑。但就我现在分析的结果,公办教育只在一个方面优于民办教育,什么方面?推动义务教育普及。在这个方面民办教育赶不上公办教育,因为它有政府的力量。除了这个以外,凡是公办能做到的,民办全都能做到。


既然如此,那么我们现在再来看,我们是要优先发展教育系统一,还是优先发展教育系统二呢?当然是优先发展教育系统一,也就是优先发展民办教育。发展民办教育不是因为公办教育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足,我们要去补充它。这个功能是我们之前发挥的,我们今后还可以发挥。但是我们今天来考虑民办教育的发展,它的发展逻辑应该是民办教育优于公办教育。因为民办教育优于公办教育,所以我们才要继续发展民办教育。否则的话民办教育是没有明天的。


在座各位都接受过高等教育,我们的政治经济学里明确说的,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资本社会化和生产资料之间的矛盾,它将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,因此我们要通过社会变革,克服资本主义矛盾。怎么克服?通过有计划,按比例的生产,什么意思?计划经济。在我们的意识形态里面,我们更喜欢计划经济,而不是更喜欢市场经济。


但是我们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,我们从1994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,非常明确提出,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,十八大也提出,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。为什么?因为市场经济实在太好了。没有市场经济,就不可能释放每个人的创造活力,如果没有市场经济,我们还有什么两个一百年的目标?我们还有什么教育现代化?我们还有什么信息化?都不可能做到。


你看下面展区的那些企业,就是因为市场经济才释放了它们的活力。


而这才是民营经济的基础,如果你寄希望于政府喜欢你,那民办教育没有明天的。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主体。不管喜不喜欢都要发展,民办教育也是一样。民办教育的发展不单纯为了补充,而是因为你比公办教育更优秀。所以从长期来看,短期市场需求只能影响民办教育出现早晚和发展快慢,但阻挡不了这个趋势,因为民办教育优于公办教育。


我们有了这个认识,我们才能坚守民办教育的信念。


对策:优先发展民办教育


具体怎么实现民办教育的优先发展呢?这方面的争论非常多,但是我们提供一个最能够取得共识的政策基础,就是基于学生人数分享公共教育资源。但现在不是的,现在是我们提供了20%的公共教育服务,我们只得到1%的投入。公办教育只提供了80%的公共服务,它得到了99%。这就不公平了。我们对财政资金的分配,最核心的就是按学生人头分享。


所以我们优先发展民办教育,第一教育平等制度。第二,更多的民办学校,而不是现在所说的大力发展公办教育,公办教育要发展,但在数量上要压缩。我们更多应该发展民办学校,为什么?一个效率更高的,一个更加公平的,一个有更多选择性的教育系统,你不去发展,你理由在哪里?没理由的。


当然,我们在座的就会想到一个问题,你看北京那些国际学校、民办学校,收费动辄十万、二十万,三十万。那些学校是好,但是我们穷人交不起,穷人进不了,要是发展更多民办学校,我们连书都没得读了。这个判断是错误的。如果我们把公共财政资金平均分到每一个学生头上,那么读民办学校的学生不但不用交钱,每个月还有收入,这些或许出乎你的意料,但都是事实。


这个时候我们或许会有一个新的疑问,什么疑问呢?既然民办教育这么好,为什么全世界在基础教育阶段,都是公办教育为主呢?我们看一下,公办教育的起源怎么样?它最开始出来,有宗教和工业革命两方面的影响,但是基本上都是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教育服务 。一开始层次比较低,但是公的东西一定会产生一个伴生现象,叫“免费幻觉”。我们上公办学校,觉得没花钱,这就是“免费幻觉”,其实没花钱吗?税都收了,怎么可能不花钱。


但既然存在“免费幻觉”,人类的心理就发挥作用了,什么作用呢?既然免费的东西,你可以要,我也可以要。所以我们所有的人都要免费,这个没关系。公办教育就是这样普及的,它是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心理基础。


接下去第二步就出问题了,公办教育是免费,但它的水平一开始不可能很高,但我们是不是愿意要一个免费的较低的水平的公办教育呢?我们不愿意,所以要提高。一提高就出问题了,出什么问题呢?质量提升是无止境的,财力支撑是有限的。所以,你看全球的公办教育除了北欧等极少数国家以外,绝大多数都停留在平均水平上下。


什么原因?就是刚才讲的矛盾,无限的质量提升要求和有限的财力供给的矛盾,解决不了这个矛盾,只能压低质量。中国的情况是选择了另外一条路,什么路呢?我们没有把它全压低,而是北京最好、上海其次,省会城市再其次,县城再其次,最后农村。我们把人分成三六九等,这是计划经济一个基本的等级架构。你看起来这么眼花心乱,其实它也是为了解决质量要求和财力供给的矛盾。


那么很显然,我们现在已经把这种“中国模式”作为改革的对象,改革的结果是什么?改革的结果也不过就是大道欧美的平均模式。这个满意吗?我们在座的都不满意,否则你就不会额外去找那些培训机构拼命去补习去了。


那么,应该怎么做呢?应该让公办教育回归初心。怎么回归初心呢?为弱势群体服务,但是质量提升。想做到这点,必须缩小规模,缩小公办教育的规模。这样才是一个更加合理的、同时保障公平质量保持选择性的新的教育体系。那就是更多的民办学校和较少的公办学校。


以上就是我今天分享给大家的一些离经叛道的想法,希望对大家有启发,谢谢各位!



本文编辑:9蛋

芥末堆 记者

正活在梦想之中的教育记者皮卡然!



★紧急寻人★

公众号又改版了

为了防止大家和芥末堆走失

请把「芥末堆看教育」设为星标吧


快来亮这颗⭐️吧

RECOMMENDATION

推荐阅读

点击下列关键词阅读


K12教育

转场之役

竞赛活动

民办教育

素质教育

生涯教育

中高考改革

早幼教市场

大数看教育

Modified on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